五部委关于印发《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

作者:mile官网 日期:2025-11-21 浏览: 来源:mile米乐集团

五部委关于印发《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要点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安全应急装备现代化水平,推动科技创新与广泛应用,繁荣产业生态,提升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二)基本原则

- 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攻克共性与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新技术与新产品。

- 应用牵引:围绕重大灾害与生产安全事故场景的实际需求,推动装备的广泛应用与规模化发展。

- 重点推进:聚焦核心领域,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上下协同的产业生态。

-统筹联动:加强顶层设计与各级政府协同,鼓励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形成合力推动产业发展的格局。

(三)总体目标

实现产业规模、产品质量与应用深度的显著提升,完善灾害防控与应急救援能力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和示范基地,提升应急装备在重大事件处置中的支撑力。

二、重点领域

围绕地震与地质灾害、洪水、城市内涝、冰雪、森林草原火灾、城市特殊场景火灾、危化品安全事故、矿山与隧道安全、紧急生命救护、家庭应急等场景,提升核心技术与推广应用水平,增强灾害防控与应急救援能力。

- 地震与地质灾害:建设多功能预警与监测体系,提升抢险救援、生命探测、应急通信与供电保障、单兵携行能力等综合救援水平。

- 洪水灾害:提升智能预警、隐患识别、快速封堵与溃口处置能力,增强堰塞湖治理与激流水域救援能力。

- 城市内涝:发展具有场景适应性、可远程控制的排涝救援装备,强化灾情感知、应急通信与快速决策能力。

- 冰雪灾害:实现智能化除冰雪与救援装备,保障道路通行、通信与电网安全,以及高寒环境下的救援能力。

- 森林草原火灾:加强监测预警、航空救援与快速处置装备,提升机动性与灭火效能。

- 城市特殊场景火灾:针对高层、综合体、地下空间等,发展特种救援、无人作战、传感与定位、个人防护等装备。

- 危化品安全事故:推进大功率灭火、储罐高效灭火、虚拟化应急演练、个人防护等,提升极端环境下的处置与安全水平。

- 矿山(隧道)安全事故:在露天矿与地下空间提升智能感知、定位、预警和救援能力,降低高危作业风险。

- 紧急生命救护:推广自动体外除颤等设备,提升院前救治与现场救援能力。

- 家庭应急:提升家居、野外、车辆等场景下的应急用品质量与性能,扩大家庭应急包、应急电源等产品的覆盖。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技术创新

1. 开展重点装备研发攻关:围绕重大灾害与生产安全领域,组织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计划,破解关键技术与工程化瓶颈,形成具备市场应用能力的装备。

2. 打造研发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与用户单位,建设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试验检测、信息服务与成果转化,提升实战测试能力。

(二)加强推广应用

3. 发布先进安全应急装备目录:围绕重点场景,筛选具备领先性、可靠性和推广前景的装备,公开性能指标、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引导采购与使用。

4. 发布家庭应急产品规范企业目录:建立对企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资信与合规性的遴选与管理机制,推动规范化发展与优选购买。

5. 推进应用试点示范:推动5G、人工智能、机器人、北斗等要素在应急装备中的集成与规模应用,择优建设示范项目。

6. 加强宣传推广:举办行业大会与展览,促进产研对接、需求对接与金融对接,开展应急技术装备创新大赛,打造优质技术与解决方案。

(三)繁荣产业生态

7. 完善重点装备产业链:绘制产业链图谱,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带动上下游协同,推动数字化转型与现代化水平提升。

8. 加强企业培优:培育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对接机制,推动质量管理与能力提升。

9. 推动企业集群化发展:建设或培育国家级示范基地,促进区域协同与差异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0. 完善产业标准体系:组建标准化技术组织,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制定修订,鼓励社会组织和龙头企业参与标准体系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部门协同与区域联动,地方政府承担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推动安全应急装备納入区域产业政策与统一规划,促进与相关领域的协同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

提升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扶持范围,激励地方出台配套政策,推动产业基地建设与示范。

(三)推进产融合作

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拓展融资渠道,推广融资租赁、保险购买、服务购买等模式,降低企业融资与采购成本。

(四)加快人才培养

多渠道引育高端人才,推动高校开设相关学科与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增强产业人才供给。

(五)加强培训与企业服务mile米乐

发挥行业协会等机构桥梁作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加强政策宣传、标准普及与急救技能培训,提升公众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推动示范基地开展体验式培训,营造全民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