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云计算的十年演进中,云厂商的生态策略

作者:mile官网 日期:2025-11-28 浏览: 来源:mile米乐集团

在传统云计算的十年演进中,云厂商的生态策略经历多次调整:从“全面总集成”走向“被集成”,将大量应用交由具备自研能力的ISV来承接。人工智能成为推动这一策略进一步向前的全新杠杆。

进入AI时代,云厂商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公有云与生态开放的逻辑在近年逐步清晰,企业对通用大模型的需求提升,更让云厂商把AI作为更强的战略驱动。全球经济潜在的增长来自生成式AI应用的广泛落地,麦肯锡的研究预测若将63种生成式AI应用推广到各行业,全球经济每年将实现数万亿美元级别的增量。

总体来看,2023年是大模型快速发展的年份,2024年则被普遍视为AI应用在产业端爆发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云厂商的算力与生态诉求同步增强,通用大模型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和生态协同的关键枢纽。多家厂商在2023年及之后的策略信号中表现出对开放生态的持续推动:部分高层人事调整与战略转向,强调公有云优先、被集成模式的深化,以及通过开放生态实现更大程度的协同与共赢。

对于ISV与软件厂商而言,云厂商的大模型生态成为新的共创舞台。伴随云生态政策逐步明朗,越来越多的ISV主动加入云生态池,借助云端的大模型能力实现应用升级与商业模式创新。对云厂商来说,大模型不仅是提升云计算市场份额的新杠杆,也是推动生态开放、提升服务边界的重要驱动。

MaaS(Models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务)的兴起,让云厂商在IaaS、PaaS的基础上又向更高层级扩展。过去,国内云厂商的核心能力多停留在计算、存储、网络等IaaS层,PaaS水平相对落后;如今,云厂商正以“可组装”的PaaS能力为基础,推动IaaS、PaaS与SaaS的协同再造,形成可快速组合、可二次开发的云平台能力。MaaS强调对接、调度和训练/推理的端到端能力,并以两种主要模式落地:一是提供API接口的调用服务,按用量计费;二是提供大模型的训练与运行能力,帮助企业实现定制化的二次开发。

在生态层面,MaaS为云厂商带来两大增量机会:一方面统一聚合生态伙伴于一个AI服务入口,减少产品端的冲突与重复投资;另一方面通过强有力的利润驱动,为生态伙伴提供更清晰的边界与更完整的服务保障。相较于单纯的IaaS与PaaS阶段,MaaS为云厂商打开了新的增长维度,并促使大量垂直行业模型快速落地,形成从公有云到行业应用的完整闭环。

多家云巨头在MaaS赛道上的布局已初具规模。以往以自研SaaS为主的厂商,如今在MaaS框架下更强调开放与兼容,并在算力、数据与模型层面为生态伙伴提供充足的支撑。企业端的主要收益在于显著降低AI落地成本、加速创新周期,以及通过与垂直行业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可落地的私有化部署与公有云混合方案。

在全球范围,微软的做法提供了典型案例:在ChatGPT热潮中并未完全自研大模型,而是通过紧密绑定的方式将GPT能力融入云、办公、搜索等产品,形成云–AI–软件的完整闭环,持续推动收入与利润的协同增长。

展望未来,云厂商将继续以IaaS、PaaS、MaaS三层叠加的方式,构建更具弹性与协同效能的商业生态mile米乐。公有云+AI成为广泛的主流选项,既能降低高端AI算力的成本,又能通过开放生态加速各行业的智能化落地。随着GPU等算力资源的紧缺缓解,以及垂直领域大模型的持续涌现,云厂商与生态伙伴的协同将更加紧密,行业应用的成本与门槛将持续下降,AI在政务、金融、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的落地速度也将显著提升。

总的来看,2023年至2024年间,国内云巨头的战略趋势集中在向AI生态的全面转型:从注重单一IaaS、向IaaS+PaaS+MaaS的综合能力发展;从多样化的产品导向,转向以生态开放为基石的共创模式;并通过公有云与AI的深度融合,推动“大模型时代”的新盈利路径与行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