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在成都举行的对接会由市级政府职能部门联合主办,聚焦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在防汛减灾、抢险救援等场景的落地对接,汇集了20余家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企业及多家应用主管部门。活动以产业赋能城市安全发展为核心,通过发布真实需求、解读惠企政策、展示创新产品,推动机器人与AI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治理的韧性与应对能力。
现场达成多项对接与合作意向。伊娃云智等驻空照明机器人企业与应急管理相关单位就救援场景开展合作意向对接,成都泰测等公司与水务系统的管道内涝场景建立了对接;成都纵横、四川傲势等企业也将分别与水务局、规自局等部门在山洪灾害防御、地质灾害隐患防范等场景进一步深化合作。
政企对话推动智慧应急体系建设
现场展示显示,随着低空经济、AI、机器人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应急救援场景对接日益重要,企业需要更清晰的场景需求,而职能部门也在评估企业的研发实力与产品应用能力是否满足新场景的要求。为此,本次活动采取“对接对话+现场对标”的方式,让企业直面场景需求,推动政府治理能力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无人机在应急场景中的应用案例也在现场呈现。通过无人机对暴雨后地质状况进行快速排查,能够清晰发现因水流冲刷可能导致的河堤开裂、土体松动等隐患,快速报送并由相关责任单位核实,提升处置效率。
多方联合发布首批应用场景需求清单
对接会上,市应急局发布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应急救援”首批应用场景需求清单,提出在重点区域构建“成都应急低空鹰眼”场景,计划在全市重点防范区域部署若干机巢,形成空地一体的感知网,通过无人机自主巡航、实时侦察与三维建模等能力,提升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与处置能力。
市水务局围绕内涝治理、山洪防御、人员安全转移等发布“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水务”应用场景需求清单,计划深化卫星遥感、无人机、机器人、AI等新型监测手段在风险点位监管、重点水利设施运行、防汛减灾等场景的应用,构建驻站与移动监测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监测网络,提升信息感知与应急处置能力。
mile米乐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围绕地质灾害精准防范发布“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地质灾害防治”应用场景需求清单,涵盖隐患识别、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撑。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会上,相关部门解读了“揭榜挂帅”专项政策与科技创新惠企政策。企业参与“揭榜挂帅”可获得最高一千万元资金支持,并通过联合攻关推动产品创新迭代。科技部门还介绍了技术创新研发、产业链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等全链条扶持举措,覆盖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
此次对接被视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尝试:通过政府场景需求与企业技术能力的精准对接,形成城市治理与产业创新的长期协作机制,以新技术新产品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参与企业与产品亮相
六家重点企业现场展示了在防汛减灾领域的应用能力:鼎桥通信的四足应急机器人搭载自研国产化大脑平台,可实现高清视频上传与远程控制;伊娃云智的驻空照明机器人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与多项专利,适用于自然灾害救援、应急处置等场景;成都纵横以无人机全系产品覆盖测绘、巡检、安防监控与应急等领域,市场份额长期领先;四川傲势、成都泰测等也在水务与地质灾害等场景具备深度应用能力。
此外,会议强调“揭榜挂帅”机制的落地落地性,企业可据此快速响应政府提出的场景需求与技术难题。行业代表也表示,这种场景驱动下的实景验证模式,有助于政府治理痛点的解决,也为企业提供了市场化验证的平台。
产业体系与未来规划
成都正在打造“1+3+1”的产业体系,推动机器人与AI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AI与机器人相关企业已超千家,核心产业规模达数千亿元,市场增长保持在较高水平,产业集群进入省内领先梯队。
未来,相关部门将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并重的原则,推动多主体参与、多场景验证与多渠道支持的常态化机制,分层分类提供支持,帮助成熟产品落地市场、推动在研产品落地验证场景,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功能扩展与产品迭代,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