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伊始,回望近阶段的市场动态,疫情推动线上协作、远程办公、视频会议以及AR/VR等应用快速普及,带动对AI芯片与视觉AI产品的需求持续抬升。这一趋势在未来仍具持续性,行业内巨头不断推出新一代芯片,国内厂商也在推进AI芯片业务的独立化,初创企业数量持续攀升,形成了较为活跃的生态格局。
视觉AI作为核心应用之一,拥有覆盖人脸识别、物体识别、车辆识别等多场景的广泛需求,应用领域涵盖安防、家居、车载、工业等。基于此,视觉AI芯片的市场空间巨大。为了解市场现状、不同领域的具体需求差异,以及芯片厂商如何满足多样化场景,本文对相关要点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核心技术要素:芯片、算法、AI平台与隐私保护
1. 算法层面
- 语音处理:全球多项声纹识别竞赛在算法水平上呈现领先趋势,相关技术在实际产品中持续提升鲁棒性与识别精度。
- 视觉处理:人脸识别、物体识别等核心视觉算法在多项权威测试中取得稳健成绩,推动算法与芯片协同的效果不断优化。
2. AI平台与生态
- 国家层面与产业趋势:推动构建开源、开放的视觉计算平台和社区,促进智能芯片、算法与产品的协同发展,降低产业门槛,提升创新效率。
- 行业痛点与对策:AI算法与芯片开发往往存在解耦不足、开发周期长、数据与行业知识稀缺、整体成本偏高等问题。通过搭建软硬件一体化的开发套件、与高校与研究机构深度协作、建立开源社区等方式,提升落地效率与成本优势。
- 平台化策略:与多方算法厂商建立合作,形成“即插即用”的模块化解决方案,覆盖人脸、虹膜、车辆等多类算法,以满足不同客户在不同场景的需求。
3. 安全与隐私合规
- 隐私管理与合规认证:在产品设计、研发与运营各环节严格落实对用户隐私数据的保护,积极对接国际与区域性法规标准,树立行业标杆。
主要应用领域的需求变化
- 传统安防仍是视觉AI芯片的核心市场,需求规模较大,且以性价比与稳定性为主要考量。随着智能化设备渗透,安防领域的设备智能化水平将持续提升。
- 智能家居与智能硬件需求快速增长,覆盖无人机、扫地机器人、家用监控等产品线,相关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对视觉AI芯片的单位成本与多路输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车载领域成为增速最快的应用方向之一,新车型普遍配备多摄像头系统,对视觉AI芯片的输入通道数、算力与实时性要求显著提高,预计未来在后装市场也呈现稳健扩张态势。
不同市场对芯片的规格差异
- 安防领域:价格敏感、接口需求相对简单,强调性价比,单机芯片价格多集中在中低区间,功耗与稳定性并重。
- 智能硬件领域:对性价比不如安防敏感,但对算力、输入通道数和并行处理能力要求较高,常需要多路视频输入与实时视觉处理能力。
- 车载领域:要求更高的输入通道数(多路摄像头)、更强的算力与稳定性,价格区间通常高于安防,且对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有更高要求。
- 针对不同市场,厂商需要提供差异化的芯片方案与接口组合,以匹配具体场景的性能与成本目标。
酷芯微电子的市场定位与产品策略
- 公司定位:深耕视觉AI芯片,具备自研高性能ISP与神经网络加速单元,已推出多款AI SoC,覆盖安防、智能硬件、车载等领域。
- 未来规划:将持续推出适配不同场景的新产品,提升功耗效率与性价比,围绕安防、智能硬件与车载等重点市场布局更多型号与算力梯度。
多场景的落地实践与生态协作
- 标准化与定制化并存:大多数中低端安防场景偏向标准化需求,如人物与车辆检测等,产品落地速度快、算法更新相对稳定;而门禁、身份识别等场景则需要更丰富的算法组合来覆盖差异化需求
mile米乐。
- 深度生态合作:通过与若干算法厂商建立长期合作,覆盖人脸识别、虹膜识别、车辆识别等多类算法,形成面向不同行业的综合解决方案,以实现对碎片化场景的广覆盖能力。
- 计算力与场景适配:不同场景对算力的需求差异显著。安防中低端市场多在0.5~1 TOPS的量级,部分高端应用需4 TOPS甚至更高;高端安防、电子警察等场景对算力要求更高,需更强的并行处理和多任务推理能力。
- 现有落地案例与产品形态:在安防领域,已与多家头部厂商开展对接,陆续推出新型号并实现量产;在智能硬件领域,AR9201、AR9341等产品已进入主流无人机与行业无人机应用,具备航拍、避障、光流等功能的一体化能力,是当前市场高集成度的代表性产品之一;在车载领域,后装市场已有量产案例,覆盖海外市场有一定规模基础。
- 未来展望:随着市场对高集成度、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视觉AI芯片需求的持续增长,厂商将通过持续迭代算力与功耗比、扩展多摄像头输入能力、丰富软硬件生态来提升综合竞争力。
视觉AI芯片的市场趋势
- 终端市场容量将快速扩张。安防领域的智能化将逐步覆盖到更多设备,非智能设备将被逐步替代,AI化设备比例提升明显。
- TO-C市场的崛起将推动消费级与企业级智能产品的普及。随着AI芯片在家居、移动和便携设备中的应用增加,消费级场景将成为重要增长点。
- 竞争格局将更加多元化。市场上已有多家企业提供具备基本ISP画质与算力的解决方案,未来在画质提升、低功耗、低成本等方面都存在扩容空间;通过AI算法提升画质与场景感知能力是持续的提升方向。
- 整体性的发展趋势是“软硬件协同、生态共建、合规与隐私保护并重”,以实现更广泛的落地场景与更高性价比的普惠应用。
以上要点勾勒出视觉AI芯片在当前与未来市场中的定位、技术路线与应用前景,呈现出一个以芯片+算法+平台生态为核心的综合创新生态。